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

摘自施永青先生文章 - 基辛格重政治實利輕道德原則

        事实上,就是这么一回事。我没有施先生的对于时事清晰的表达的才华,但是他说出了我想说的话。 以下。


基辛格重政治實利輕道德原則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日前慶祝100歲壽辰。他這麼大的年紀,仍對世事十分關心,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並樂於向世人表達。不過,他的那套想法,與美國現時的國策並不一致,所以他被喻為老糊塗,其意見已不值一哂。

其實,基辛格的意見是西方政治家一貫的戰略思維,師承馬基維利、克勞塞維茨與卑斯麥等的現實主義做法。他認為,在處理政治問題時,首重現實後果,而不是泛泛的道德原則。否則,光有出發點正確,卻換來國家的損失,與人民的苦難,後果嚴重。

以烏克蘭戰爭為例,很多人只看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國土,違反聯合國的主權原則。因此,俄羅斯這樣做是不對的。各國必須聯合起來,協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直到把俄羅斯趕出烏克蘭為止。

這種講法無視世界上的大國都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的現實,在時機未成熟的時候,企圖改變勢力平衡,足以引起戰爭,帶來社會的破壞,與人民的痛苦。這些後果政治家可能都不太計較;政治家們須計算的是:戰爭將由哪一方勝出?自己的國家是有所得益,還是從此積弱?

基辛格認為,西方在現階段把勢力範圍擴展到烏克蘭,直逼俄羅斯的西疆是不智的,因為它必然會引起俄羅斯的強烈反應,可是西方對俄羅斯的反應卻準備不足。西方既沒有一戰的決心,就不應去挑起這場戰爭。

現在戰爭膠著,西方和俄羅斯都在不斷損耗自己的力量,而烏克蘭更是備受破壞,生靈塗炭。一個有宏觀戰略思考的政治家是不應把世界引進一個這樣的困局的。

基辛格基於現實的看法,主張烏克蘭以土地換取和平,把克里米亞與頓巴斯割讓給俄羅斯,以換取俄羅斯撤兵,並與烏克蘭簽訂永久和約。

有評論認為,基辛格的意見是非不分,毫無原則。但現實是人類在歷史上的所作所為從來都不講原則,而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基辛格想迴避的,只是對西方不利的政局演變。

在我看來,西方自己既不肯落水,卻慫恿烏克蘭去挑戰強鄰,才是不道德行為。澤連斯基要計算的,是引導局勢朝哪個方向發展才對烏克蘭有利,而不是只懂得講道德原則。講道德原則,小學雞的水平也一目了然,政治領袖得有更宏觀的戰略部署。

香港人其實在這方面受過不少教訓,當年香港的民主派,哪個不自以為佔領了道德高地,卻完全忽略了政治實力上的對比。結果為了追求虛無的政治理念,把香港人本已既得在手的、對香港人最為有利的一國兩制首個版本也斷送了。這批反對派,自己一鋪清袋也就算了,難為是大部分香港人都得為此而付出代價!往後,香港人必須學會從現實的角度去思考政治問題,而非單講道德原則。

基辛格認為西方今天的不幸,是缺乏有宏觀現實視野的戰略思想家。

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摘录的文章 - 香港空前的大暴亂令人眼界大開

        以下的文章我不能同意更多,我只能说反对一方的好听的称教育也好,不好听的称洗脑也好,都是比较成功的。爱国爱港不能流于一个空泛的词语,因为明显被有心人加盐加醋就已经溃不成军。其实那样一个空前的大爆乱不仅仅是一个深刻的警钟,不好好事后分析找出症结而治疗之,迟早还会有下一次。 


香港空前的大暴亂令人眼界大開

(原文發表於201996)

 

網上群組的朋友轉來一篇時事評論,對平日不關心政治,近三個月亦不怎樣善於觀察及分析香港時事的朋友,這篇短文當令他們眼界大開:

「香港事變讓人見識了:

1、粗口之埠:不分男女,不講粗口說不出話來,尤其是香港黃衛兵,這次說粗口的次數,將世界許多城市人一生的說粗口的名額都用去了。例如我剛在親暴徒的《爆笑公社》評論了一對男女市民對警察的態度,一位有兩個小孩的年青媽媽女士這樣回覆我:“你條廢老關你咩事?食屎啦你!”,這就是年青一代香港人的素養。


 2、人類從來未有過在校大學生,這麼白痴、愚味、衝動、野蠻、暴戾、狡詐、缺德、目無法紀、反政府、辱罵警察、欺凌他人。


3、從來未見過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媒體,幾乎一面倒地偏袒暴徒,千方百計污衊堪稱世界最優秀的警隊(之一)。香港的媒體、記者操守蕩然,職責報廢。


 4、香港的執業律師 大律師 甚至乎立法的議員區議員公然在現場,質詢阻礙警方執法,在暴徒施暴後,協助逃避法律責任。


 5、一個政府資助的政府媒體(港台)、記協、教協成了叛亂分子反政府的始作俑者。記協再三阻礙警方執法、有立場地報導新聞、直接間接協助暴徒、還说没新聞自由黃衛兵暴徒是教協校長教授老師通過通識課長期洗腦的產物。


6、世界上從未有一個地區的大學學生會全部成為反攻府組織暴力煽動者。


7、世界上從未有一個地區擁有那麼多合法的反政府組織如眾志、民陣、人民力量、社民連、職工盟…、教協、記協、醫護、社工、大律師… 甚至乎大部分黄絲法官、少部分公務員……


 8、世界上從未有一個地區一年批准遊行集會過萬宗,(過去差不多三個月,傷人毀物、破壞嚴重的暴力犯罪活動無日無之,但數以十萬計的暴力犯罪分子,警察祗驅趕而不拘捕,讓他們為所欲為),卻仍說(它)沒有民主自由!


9、世界上從未有一個多年最自由經濟體排名最高地區的大量年青學生,只是因為一個假設性失去自由的將來而不擇手段,以摧毁那地區經濟為目的而去搞破壞。


上面全都是一些教人心酸的事實!」

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摘录施先生文章 - 為了遏制中國 美國本性畢露

 為了遏制中國 美國本性畢露

為了建立全球霸主的地位,美國不但懂得展現他的硬實力,還善於在全球鼓吹一套普世信念,以讓世人心悅誠服受到美國的領導,相信把世界交由美國來主導,才符合天道,才會得到上天的歡心。

其實,有一點歷史知識的人都十分清楚,美國現在宣揚的一套,與歷史上他的所作所為根本不一致。美國為了上位時做的是一套,到他上位後鼓吹的完全是另一套。通常,人的行動更能反映一個人的價值觀;口裏所說的可能都是騙人的。

今天的美國人,大部分是十七世紀之後,才由歐洲遷到美洲生活的。他們是怎樣對待原居在那裏的印第安人呢?他們用武力霸佔了印第安人的家園,把印第安人驅趕到荒蕪不毛的地方自生自滅,可有想到印第安人也是人類的一分子,是應該享有基本人權的呢!

到美國要發展農業時,他們就把非洲的黑人綁架到美國做奴隸。到美國要修建鐵路時,他們就立法讓鐵路公司可以任意奴役華人勞工,用完即棄。美國人珍惜的,就是任意剝削別人,欺淩他人的自由。至於別人的人權,就只能先看看優勝劣敗的結果。

美國很清楚,國際政治講實力地位,所以美國在全球二百多個地方都有軍事基地,誰不服從美國的旨意,誰就休想再在國際舞台上立足。在美國的心目中,弱國的主權是不用尊重的。

由此可見,美國口頭上的所謂普世價值,都只是用來幹預外國內政的藉口,他自己是不用遵守的。這次為了遏抑中國的崛起,美國可謂是本性畢露,甚麼卑汙的手段都可以毫無內疚地運用。

美國不是主張自由市場,公平競爭嗎?為甚麼對中國的出口要徵收這麼高的關稅呢?為甚麼中國的5G產品又先進,又廉宜,美國卻不許盟友使用呢?

美國不是主張學術自由嗎?為甚麼不容許美國的大學招收中國的學生呢?為甚麼要限制美國的科技人才去中國的機構任職呢?他們不是應該有選擇工作的自由嗎?

美國不是主張司法獨立嗎?為甚麼孟晚舟一案中,可以出現這麼多的政治考慮呢?如果美國真是相信司法獨立,美國又怎可以透過長臂管理去幹預別國的司法獨立呢?

美國不是主張傳媒自由嗎?為甚麼又限制中國的傳媒在美國運作呢?為甚麼連中國的民營社交媒體TikTok亦想加以封殺呢?

美國不是主張政經分離嗎?還批評中國以經濟做武器企圖達到政治目標;但美國不是一再企圖透過限制中國獲得芯片的供應,而逼使中國在政治上向美國屈服嗎?

由此可見,美國為了維護全球霸主的地位,是不惜放棄曾經奉為圭臬的信念,也要以最有效的手段,把中國的威脅壓下去。

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真理可否靠事實檢驗 - 摘录雷先生文章

 真理可否靠事實檢驗? 



很多人都應有此經驗,在他們所遇過的人當中,或是在網上,有些人雖然口頭上認同「事實勝於雄辯」,但實際上,在無可質疑的證據面前,大多數人恐怕不是放棄一些被推翻掉的錯誤成見,而是繼續堅持,甚至頗為憤怒。

原來此現象絕非港人獨有,可能還是人性的

一部分。近年來,國際社會科學界對此作了數以千計的實驗,大都推翻了這假說︰「當你的信念受到事實挑戰時,你會改變你的看法,並把新的資訊融入你的想法中。」但卻支持這假說︰「當你最深的信念與證據相矛盾時,你原本的信念會更強烈。」

這可是小事大事都不妙。我有位小學與中學同學麥錦雄,很熱心搞舊同學的聯誼活動,他從實踐中得到一句很值得深思的名言︰「真理絕非愈辯愈明。」為何對人性的認知有此悲觀的看法?蓋因他發現,就算一方能提出大量事實作根據,持相反理念的另一方也絕不會接受。既然如此,還是友誼萬歲,不爭論尖銳問題為上。

多數人不會改正錯誤信念
上述只是有普遍性的小事,我們這一輩人,大都懂得在社交場合中避談政治不談宗教。但信念並不一定有事實作基礎,對政治制度的成敗卻大有影響。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的傑弗遜在1789年說過︰「當人民都掌握充分資訊時,他們當有資格建立自己的政府。」換言之,當人民並非無知時,西方的民主制度可行。近年的大量研究卻指明,在事實面前,很多人,甚至是大多數人,都不見得會改變自己錯誤的信念,既然如此,怎可保證選出來的總統不是個壞蛋?

更有甚者,上面提到的大量研究中,發現人民對某些信念的強烈執著,並非源自他們對相關問題有深入認識。這樣便慘情了,政治的活躍參與者,雖事事自以為站在道德高地,但原來大有可能是無知之輩。此等情節,3年前港人早已領教過。有些人信口雌黃,繪影繪聲,聲淚俱下,連大學校長也甘心受騙,卻原來全無事實依據。香港的輿論也並非全無反擊,但這又墮入另一種現象︰「適得其反效應」(Backfire Effect),提出事實者會使到對方十分不舒服,因為這會造成他們認知失調,其自我保護機制會促使這些人作出與事實無關的人身攻擊,攻擊愈厲害愈反映攻擊者的不安。也有研究者用抗生素作比喻,用藥力不足的抗生素,不但治不了病,還會產生抗藥性,對病情不利,用事實去推翻錯誤的信念,起到的效果只是讓某些人以後更不願意認識事實,繼續把頭埋在沙中。

千萬不要以為上述論斷只是憑空臆測。在生活中或國際大環境中,在在可見事實改變不了信念的例子。篇幅所限,只舉幾例。

近20年前,美國國務卿用一小瓶粉末作「證據」,說伊拉克有大殺傷力武器,必須揮軍攻入伊拉克摧毀這些武器。事後美國完全找不到這些武器,連痕跡也沒有,但不要以為支持侵略的人便甘心接受道德審判,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些人今天還在死撐,更強烈相信伊拉克確曾有這些武器。

反疫苗者拒接納科學證據
新冠肆虐,但不肯打針的大有人在,以致香港近3成80歲以上的長者一針也未打,處於險境。其實反疫苗並非香港獨有,外國的研究顯示,她們的反疫苗者(並非只反新冠疫苗,一切俱反)對科學證據毫不理會,證據愈多,他們只會更認為這是藥物公司在背後指揮。

中國近43年實質GDP上升了43倍,但一向以來,每年都有人說中國經濟在當年便要崩潰。此等「預言」以在美國的反華律師章家敦為代表,奇便奇在他的「預言」次次都被事實推翻後,他還敢再作預測,希望終有一次是對的,更奇的是,還有人相信,足見事實有時並非止謠良藥。

南京大屠殺的人證物證多不勝數,但日本否認有此罪行發生過的,大有人在。

3年前831事件今天還有人相信,今年的8月31日,還有人到太子港鐵站拜祭「亡靈」。港鐵錄影中找不到證據,「死者」眾多,但竟沒有家屬或朋友苦主,聽說也有人「復陽」了,但今天對831深信不疑的人不少,有無此事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若此事沒有發生過,那麼當日的激情怒氣,豈不顯得可笑?這如何可接受?

世上的末日邪教不少,曾有邪教預言1954年12月21日為世界末日。據研究者發現,預言落空後,這批信徒更堅持信念。

物理學一代宗師普朗克(Max Planck)曾說︰「科學真理的勝利並非靠說服反對者,使他們看到真理之光,而是靠反對者都死乾死淨。」我常說,大學教育只要能使學生習慣用邏輯推論及用科學方法搜集證據,那麼就算學生其他的學不到,大學教育也算成功。看來這不容易。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摘录石镜泉先生文章- 基辛格看世界

        基辛格以百年智慧道出问题,实在是了解国与国外交关系的精髓,掌握平衡确实是艺术。


  俄烏陷戰,台海風雲亂,找位老人家--基辛格出來談談世局,以下是他最近

一次訪談的節錄。
 
  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1923 -)近日揚言,美國缺乏一位偉

人來領導國家。何以見得?

。以其99歲高齡,基辛格在政壇早已功成身退,但他近日卻高調復

出,並發表多篇文章,批評現任總統拜登,直指他不合格。自基辛格退休之後,美國幾乎每一屆

政府及白宮都對他推崇備至,不時請他出謀獻策,擔任諮詢、顧問的角色,包括小布殊、奧巴馬

、特朗普政府都曾這樣做,只有拜登沒有。基、拜二人相識已幾十年,而基辛格卻直指拜登沒有

領袖特質,只適合做處理一國家一般行政事務的官員。

 
  基辛格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外交精髓是一種平衡的藝術,而不是兩國之間的較量。過往中美

長期有一種默契:不管遇上甚麼問題,都不應在對台問題上較勁,美國過去從不會高調支持台獨

。兩國外交,若一個國家不斷觸及另一個國家的底線是極愚蠢的行為,也不符合國際關係的規矩

。中美經濟合作非常緊密,而且日、韓已是美國在亞太區的跳板,美國根本不需要台灣。若美國

以發展經濟的代價,爭奪一個沒有甚麼用處的台灣,美國總統和一眾白宮官員是否錯判了形勢?

美國在台問題上強硬,勢必令中美關係的裂縫愈來愈大。

 
  美國既不會出兵支持台獨,卻一再試探中國的底綫,這對美國聲譽造成極大的傷害,但拜登

卻執意這樣做,令人費解。基辛格是國際關係的專家,外交上善於平衡的藝術,他自稱「最擅長

的是抓著每個國家的核心利益,只要讓每一個國家都開心,那麼世界自然就會和平了。」然而,

拜登現在卻只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並沒有考慮損害了這些國家利益之後,美國可從中得到甚麼

。基辛格批評拜登短視,在國際競爭中,短視就等於自掘墳墓。

 
  中國崛興,勢不可擋,而拜登政府常在台灣問題上不斷挑釁,基辛格又怎樣評估現時兩岸形

勢?以下是他有次接受訪問時的答案。
 
  問:中、台問題,前景如何?
 
  基:對中國來說,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初美國與北京建交時,一方面我們要接

受「一個中國」的概念;另一方面,中國要接受政治演變的長期性。毛澤東就曾說過,台灣問題

可以拖100年。
 
  問:那麼,我們可如何處理現在這段時期
 
  基:美中在台灣問題上不斷對抗,將會引起反效果。美國愈想確認台灣是「第二個中國」,

中國就愈覺得必須回應,針對台灣的軍力就會不斷增加,形勢愈發緊張。雙方都不應要求對方明

確放棄其基本原則,美國已明確表示,中國武力攻台意味著美國會有重大反應,而最近美國公開

表態,只會造成形勢更緊張。因此,爭拗要降溫,但要看中國有沒有行動:一旦出現軍事行動,

美方才需要做決定。
 
  若中、美國內民情都公然對台灣問題有著極大興趣,便只會導致形勢進一步惡化,而西方國

家卻沒有就如何應對中國構成的長期挑戰作好準備。

 
  問:我們應如何應對?
 
  基:我們必須研究出一個應對中國的概念(concept),並能長時間堅持,而不應隨

著美國政府更替而變化。我認為,這是對西方的一個歷史性考驗。

 
*讓烏克蘭重新依附俄羅斯*

 
  2016年上台的特朗普不同意基辛格的外交政策及其思維,特朗普不懂得歷史及國際關係

,也對北約有所疑慮。他覺得,外交就是達成交易(deal making)。基辛格指特朗

普覺得,與普京維持良好關係,美俄便可萬事大吉。基辛格說,個人關係固然重要,但不是決定

性的因素。
在基辛格眼中,普京是個機智、「受到俄羅斯歷史某種神話般的信念所驅使,卻不獲其他國家認

同其觀點」的領袖。基辛格指俄羅斯領土橫跨歐亞許多個時區,周邊很多敵對政權,所以俄有其

獨特的生存模式,以及民族意識和信念。此外,蘇聯解體,也令人俄羅斯民眾對所喪失的一切感

到悲憤。
 
  基辛格認為,普京所堅持的並非像希特拉般的征服主義,而是對俄羅斯的一種堅定的信念。

他舉例指,在普京心裏,烏克蘭並不僅是前蘇聯一個加盟共和國,而是從俄羅斯分裂出去的一部

分國土。雖然俄烏戰爭製造了以澤連斯基為代表的烏克蘭民族意識,但普京發動戰爭,是希望讓

烏克蘭重新依附俄羅斯,故必須戰勝才可。他估計,普京在俄羅斯的地位岌岌可危,或不能長久

維持下去。「絕大部分我認識的歐洲領導人都會同意我的看法:普京將得不到任何好處。如果俄

征烏失敗,歐洲保持團結,烏克蘭仍是個獨立主權國家;若北歐國家也加入北約,烏克蘭應否加

入北約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基辛格說。
 
  若俄烏戰爭以目前兩國的軍事分界結束,即俄羅斯控制頓巴斯大部分地區及黑海沿岸地區,

便會被認為是俄戰勝。基辛格指若新的國界線是以俄軍佔領哪裏為界,那將非常不幸,他呼籲西

方必須驅逐俄軍至俄烏戰事爆發前的邊界之外,並建議歐盟和北約現在就與俄展開對話,從而建

立穩定的系統。
 
  基辛格以其百年智慧,預視了危險:一個以聯盟和諒解為基礎的世界,正被一個以自我利益

為原則的世界所取代,其潛在後果前所未有地具有威脅性。國際衝突已導致各國沒有餘力去進行

其他發展,而有些領導人則完全失去掌控形勢的能力。基辛格呼籲,各國須建立互信基礎,各方

應開展對話,從而創造新思維,以取代一個主戰或主和的簡單模式,應對今時的複雜的國際局勢


 
  筆者按:拜登從政N年,他一直在圍繞外交事務上工作,故他不可能不知美國外交事務的方

向和方針。外交,可以如基辛格所言,以尋求和平來做工作核心,但外交亦可以如日本軍國主義

者所倡,以將諸國都併入「大東亞共榮圈」為宗旨,而拜登就是想構建「大美國共榮圈」。不過

大家都知昔日日本軍國主義者,和今日拜登,並不在意「共榮」,只在意「獨榮」,基辛格的王

道與拜登的霸道是水火不容的。
 
*美國傳奇外交家基辛格*
 
  1923年出生於德國的基辛格是美籍猶太裔外交官,1938年移居美國,曾參與二戰,

因精通德語,曾任德語繙譯及軍事參謀;戰後,他進入哈佛大學讀政治,並於1953年獲博士

學位。
這位美國傳奇外交家曾經歷二戰、美蘇冷戰的年代,更為美國突破了當時的外交困局,乃70年

代美中建交的重要推手,以及緩和蘇聯,乃至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和解的功臣。1973年,他

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時,妥善解決了越戰善後的問題,並因此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他曾

任尼克遜及福特政府的國務卿,也是當年美國外交及國策的真正制定者。

 
  基辛格歷任美國數屆總統的首席顧問及國務卿,被譽為是「中國通」、「南美通」的智囊,

在國際政壇備受尊崇

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摘录施永青先生的文章 - 為何有部分港人對英女王別有感情?

         这篇文章我觉得还是比较中肯的说出了一些现象。


為何有部分港人對英女王別有感情?

 

英女王逝世,日前在西敏寺舉行國葬。中國國家副主席與三名中方官員亦有出席悼念儀式。這是外交禮儀,因為英女王代表的不是現任政府,而是代表整個英國的國家與人民。英國的現任政府對中國雖然不甚友好,但中國尚未與整個英國與英國人民為敵。再者,英女王生前曾在白金漢官接待過到訪的中國領導人,曾為中英之間的友好合作作過貢獻。中國人向來都是念舊情與重禮儀的。

不過,內地的一些網民,對香港有部分人表達對英女王的懷念卻不予認同,覺得很難接受這種戀殖情意結。香港粵劇名伶羅家英就因為在網上發表了一些悼念英女王的說話,而遭內地網民圍攻,最後被迫公開道歉,承認自己某些說法並不恰當,未經深思熟慮。

在內地人心目中,英國是率先侵犯我國的西方國家,鴉片戰爭是國恥的起點。在英國的帶頭下,西方國家瓜分了中國的領土,掠奪中國的資源,並在中國的領土上侮辱及欺負中國人,直是恨意難消。但羅家英先生竟無視這些歷史事實,說香港在英女王的庇護下,成了人間福地。內地人沒法明白,為何英國人佔據了中國領土,強迫在香港的中國人接受外族的強權統治,有些香港人竟甘之如飴,還崇洋媚外,不以為恥。

部分香港人的這種情懷,不但內地人無法理解,世上大部分曾經接受過英國殖民統治的地區的人民都無法理解。新加坡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其開國總理李光耀更曾在英國受教育,但他對英國毫無好感。記得有次他訪問香港,在港大與彭定康同台演講,他毫不留情地數臭英國在其殖民地的劣行,令彭定康好不尷尬。

此外,印度聖雄甘地與南非國父曼德拉,都對英國的殖民統治深惡痛絕。他倆都是國際公認對人類作出了貢獻的政治家,為何他們對殖民地政府的感受與部分香港人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我認為唯一的差別,是英國人後期管治香港的手法已完全與管治英國其他殖民地的方法不一樣。其他英國的殖民地人民,長期受到的都是老式的粗暴醜陋的殖民地統治,對殖民地政府難有好感。但自從新中國成立後,英國人不睇僧面,也要睇佛面,弗敢再沿用舊式的殖民地手法來對付港人。

英國人明白,中國只是尚未收回香港,不是沒有收回香港的能力。如果英國處理不當,中國是可能會提前收回香港的。英國不想這樣的事情發生,才在香港實施懷柔改良政策,給予香港人一定的自主空間。所以,香港人在香港生活的時候,所得到的體驗,與印度人與南非人在當地的體驗並不一樣。如果沒有新中國的出現,英國人很可能還是沿用對付印度與南非的手法來管治香港,那香港人的感受可能與現在很不一樣,戀殖情緒就很難有滋生條件。

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摘录雷鼎鸣先生文章 - 英女王與殖民主義

 英女王與殖民主義 



英女王逝世,香港的戀殖人士如喪考妣,心情複雜。我對這位女王並無惡感,亦不覺其討厭,畢竟她是大英王朝及其殖民地的門面,有如掛在牆上的月曆女郎,外觀總會使人順眼。我對以侵略別國為志向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一向反感,偏偏英國卻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帝國主義

的源頭,當今整個世界190多個國家中,只有22個未曾被英國侵略過,在我至今的整個人生中,女王既然是這個王朝的象徵,我實在不可能對她有任何緬懷之念。不過,她在位期間,英國國力迅速衰落,英國雖間有惡劣行徑,例如無根無據便侵略伊拉克,導致生靈塗炭,但英國尚無實力當上首惡,英女王更無權力,所以若把她等同有如日皇裕仁般的戰犯,便不公平。

分析任何國家或歷史人物,我們應一分為二,看清其輝煌與衰敗、善良與邪惡、美麗與醜陋,否則便易偏頗。伊利沙伯二世繼位之時,英國早已失去世界一哥的地位。女王繼位前21歲時的公開演說便表明會以服務英聯邦為其職志,但英聯邦本身正是殖民地歷史的餘暉,由此可知,她對已逝去的大英帝國的眷戀,剪不斷理還亂。但歷史的潮流終不是她阻擋得了,看看數據便知。據IMF對2022年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的估算,中國世界第1,美國第2,印度第3,日本第4,德國第5,俄國第6,印尼第7,英國第8,她竟被昔日的殖民地印度拋開,連印尼也追不及。就算用人均GDP(也是用購買力平價計),英國只排26,反觀香港,排名夾於排第9與第10的國家之間,又是大幅拋離英國。

印度受英殖民傷害最深
殖民地的作用本便是用來吸納別人的資源為己所用,二次大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失去殖民地的供奉,自然好景不常。若論明白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之害,中國人民與港人中懂得歷史的一群,自然深有體會。英國人為了要得到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但又沒有白銀付帳,竟甘作毒販,把在她殖民地印度種植的鴉片強行賣給中國,中國不肯買,英國便打了兩次鴉片戰爭,第一次搶走了香港,第二次後來還火燒圓明園,燒了三天三夜,珍寶不是被掠走(大英博物館儼然是賊贓館,訴說著帝國主義的猙獰)便是被毀掉。正直的人對此等惡行焉能無動於衷?雖從未聽過英女王對殖民地有所反省,但她尚算家山有福,家中出了個知道為英殖民行徑感到愧疚的孫兒哈利與孫媳婦梅根,保存了王室的一脈正氣。

若論受害最深的應該是印度。18世紀中葉以前,印度仍有自己的皇帝,不算英國的殖民地。據經濟史大師麥迪遜(Angus Maddison)的估算,1700年時印度GDP是世界GDP的27%,但到了1947年獨立時卻只是3%。此種停滯並非無因,印度學者Tharoor著有一書《不光榮的帝國︰英國對印度幹了些甚麼》,詳列出種種苛捐重稅,農業稅是當時世界最高的稅率,稅收除了流回英國外,主要用來支付英國的海外軍費。一些貿易數據顯示,每年有8%的GDP被轉移到英國本土去。在19世紀末,印度是英國收入最大的來源。經濟以外,英國常會徵召印度壯丁到處打仗,侵略其他國家。在工業上,英國卻刻意打壓印度的紡織業及造船航運業。Tharoor寫此書的目的是要打開向英國索償之路,應賠償多少?以今天的物價算,起碼是英國一年的GDP,但英國肯定不會賠。

那麼,殖民時期留下來的東西,有無值得珍惜的部分?大約20年前麻省理工幾位經濟學家研究過歷史上幾百個殖民地歷史後,發現殖民者有兩策略︰假如殖民地不宜久居,死亡率高,殖民者便會以掠奪資源為目的,不會建立長治久安的制度。但若地理優越,殖民者要長期利用,便會引進一些當時尚算是現代化的管理制度,香港被英國人視為轉口港,應屬後者。

港公僕制度僵化須改革
客觀而言,英國人引入的法制,在英佔時期常有偏袒英國人及權貴,但尚有某程度的公正性;自由市場及資金自由流動都是香港要保留的寶貴遺產;百多年來沒有民主,在離開前幾年才引入某些民主選舉,匆匆忙忙,恐怕是別有用心。公務員制度有其優點,但公務員重程序不重實效的制度已不合時宜,需要改革。我觀察香港多年後得到的結論是,在制度上,英國人留下的,並非如有些人所吹的功效神奇,但應保留的還是很多。世界在進步,英國自己也在面對著巨大的危機,英國制度用得太多,並非妙事。制度改革應是不斷進行的。

最值得珍惜的,倒應是科技及文化上的成果。英國王朝出過牛頓及麥士維,前者的牛頓力學,後者的麥士維方程,都是與相對論同一檔次的科學基礎,這是英國對人類的巨大貢獻。英國不大可能賠償過去對佔領地的傷害,我們從其科技文明中吸收一些積極因素,倒可稍彌補損失。